序号 |
参数项 |
配置和技术规格要求 |
1 |
开放性 |
1.1系统应具有开放性的体系结构,支持NISO ODI、OpenURL、XML、OAI、RSS、SOAP、SRU/SRW、CSS等标准与协议,支持图书馆各种类型数据的规范化收割导入。 |
1.2系统应提供Web Service、X-Service、Open Search, Plug-ins, Adaptors等API接口,以实现系统功能的扩展。 |
1.3系统具有可扩展性,能够实现与图书馆和学校的用户认证系统等的集成。 |
2 |
资源覆盖 |
系统资源应覆盖图书馆的全部馆藏资源、图书馆购买的电子资源、开放获取资源(特别是混合模式期刊中的开放获取文章)等学术资源。 |
3 |
规范化 |
系统应支持图书情报领域中应用的各种标准与规范。支持MARC格式(如CNMARC、MARC21等)、DC元数据格式、WARC数据格式、以及文本格式等各种数据格式的规范化处理流程,并可实现各种格式的数据转换。 |
4 |
灵活性 |
系统采用模块化的组件设计,组件可以修改和定制,以满足图书馆特定功能和界面的需求。用户可以自行定义和修改系统各种配置参数,比如索引参数、分面参数、FRBR规则定义参数等等。 |
5 |
集成性 |
系统应为读者提供无缝的一站式的发现与获取服务,且各种资源服务在统一平台上实现高度集成,包括但不限于电子期刊导航服务、学科门户服务等。 |
6 |
多语种 |
系统应支持UNICODE大字符集;支持数据记录的不同编码之间的转换;支持简繁体汉字的互换与互查,实现简体汉字与繁体汉字的交互通检。 |
7 |
高可靠性 |
7.1系统应采用分布式的、多节点的、可扩展的系统结构,满足图书馆不断发展需求。 |
7.2系统应提供数据备份策略,支持实时备份、远程备份和容灾备份等多种备份方式。 |
8 |
国内云部署 |
基于网络安全和服务可靠性考虑,系统必须支持国内云服务部署模式,须提供国内云服务部署的实际案例。 |
9 |
统一资源发现 |
9.1系统应提供统一的资源揭示能力,以一站式的方式涵盖图书馆的所有馆藏,包括馆内的纸本物理馆藏、本馆的特色数字馆藏,以及图书馆订购的或通过其它方式,包括开放获取,特别是混合开放获取方式,拥有使用权的电子资源。 |
9.2系统应提供海量电子资源元数据库索引。元数据库索引应基本覆盖图书馆可访问的中外文数据库资源,满足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提供资源保障服务的需求。 除了来自数据出版商的电子资源和开放获取电子资源,图书馆自身的馆藏资源,包括馆藏图书、期刊、光盘、音视频、学位论文、特色收藏等等元数据,都可以被收割到本地元数据仓储索引中,生成统一的用户自有馆藏索引,提供资源发现服务。 |
10 |
统一资源获取 |
10.1在统一资源发现的基础上,系统应提供一站式的“资源获取”服务,为各类检索结果记录提供完善的获取手段:对于本馆物理馆藏,系统应提供实时馆藏状态查询,可以具体到单册状态。对于本馆数字资产,系统可以根据来源数据库的不同,分别提供不同的在线查看链接,读者只需点击记录正文的“查看全文”或点击“详细信息”页中的相应链接,均可直接到达在线查看/下载页。 |
10.2对于远程电子资源,系统可集中提供和展示各种合适的服务:。 (a) 学术论文直接查看在线全文; (b) 查看论文在Web of Science 中的被引情况; (c) 在线查看电子图书; (d) 通过开放链接服务器提供其它获取方式。 |
11 |
系统检索 |
检索配置:系统必须支持用户馆藏资源的检索点自定义、支持任意字段的全文检索,用户还可自行定义需要建立全文索引的字段。 FRBR 聚合:系统必须对收割的各种来源数据记录自动进行FRBR 合并,而且图书馆可能控制聚合的条件和规则;在对不同语种、不同时期的记录进行聚合时,还能利用用户的规范库来完善系统发现功能并实现更准确的聚合。 合并去重:系统应提供不同来源的相同记录实现合并去重。 分面功能:系统应可以提供可由图书馆自行配置的丰富的分面,包括按主题、作者、图书分类法、馆藏、出版年、语种、资料类型等进行分面,读者应可以选择“包括”或者“排除”多个分面项,实现对分面的方便组合。并且提供可扩展的分面接口。而且按图书分类分面时,还能依据图书馆采用的分类体系,系统自动转化为具体分类名称或者描述。 个性化的相关度排序:系统应提供学术资源相关度算法控制,即系统不仅考虑读者提交的检索式,以及检索结果各命中记录的重要性(比如核心期刊的文章比一般期刊或者报纸文章要重要)、还要考虑提交检索的读者本身的背景(比如学位、学科等);而且可以由用户管理和调整相关度计算,因而可以实现本馆馆藏记录与集中索引检索结果的混合显示控制,可以确保图书馆本地馆藏的相对优先的显示,从而方便读者查找和获取图书馆本地馆藏。 浏览检索:系统必须支持包括索书号方式在内的多种馆藏书刊的浏览(Browse)功能、以及检索结果的虚拟可视化浏览(Virtual Browse)功能。 其它检索功能:系统应提供检索建议、检索历史等系统功能。 |
12 |
★开放链接服务 |
12.1系统必须内嵌SFX开放链接服务系统。提供的链接服务能够覆盖我馆所有的资源,如文摘索引库、全文数据库、馆藏书目数据库等,包括本地资源库和网络资源库。支持的链接目标包括本馆已有馆藏和网上免费的全文电子资源、OPAC、馆际互借、参考咨询、网络搜索引擎等。对于不同来源、不同表现形式的资源类型,允许用户分别配置其外部链接和全文获取方式。 |
12.2基于SFX内嵌开放链接服务系统的知识库,可以为用户提供包含中英文界面的中外文电子期刊、OA 期刊等在内的各种动态导航和检索服务、以及包括各种中外文核心期刊查询、OA 期刊查询、NSTL 订购期刊查询等在内的各种增值服务。 |
13 |
电子期刊导航 |
系统应集成开放链接服务,提供动态更新的电子期刊导航服务。具体内容包括: 电子期刊信息配置与维护:可以对图书馆订购的数据库及期刊的全文收录年份进行修改。可配置的期刊应覆盖已购的全文电子期刊,包括商业电子期刊和网上免费电子期刊资源;特别对中文电子期刊以及国内镜像的外文电子期刊的配置有较好的支持。可进行纸本期刊电子版和免费电子期刊的配置,并进行有效性跟踪,对已经订购的馆藏期刊提供指示性链接,获取全文。可自定义期刊描述项目,如期刊名称、所属类别、ISSN、全文起讫年代等。可定义期刊所属的类别体系,包括多层次的体系: 电子期刊导航: 对中、英文电子期刊分别提供期刊名称字顺浏览功能。中文至少提供按拼音的字顺排序浏览功能。提供刊名、ISSN等期刊检索功能;支持中文模糊检索(检索标识中包含有检索词的检索);支持外文期刊的刊名首字母缩写检索。可对外文期刊和中文期刊分别进行学科分类、文献类型分类导航。可动态生成中外文刊、以及OA电子期刊集成目录(A-Z列表)。提供期刊的出版情况、被著名二次文献收录(SCI、SCIE等)情况等相关信息。可自定义可检字段。 |
14 |
★学术文章推荐服务 |
系统必须提供文章级的推荐服务。系统应采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挖掘全球数以百万计的科研人员的实际使用日志数据和使用模式,以及主题、作者、文章间的关联性,为读者提供跨期刊、跨平台、跨出版商、跨机构的学术文章推荐服务,帮助读者找到高度相关的文章,为读者提供意外的资源发现,为跨学科研究等提供更多价值,并节约读者时间。 |
15 |
开放获取资源 |
除了本馆购买的数据库外,系统还应特别支持开放获取资源的发现与获取。系统应特别支持混合开放获取模式的期刊文章的发现与获取,即针对某些期刊,特别是核心期刊(比如Springer Open 和Oxford Journals)的文章级别开放获取的支持,从而使得那些并非完全开放获取的、而且图书馆又未订购的期刊中那些可以开放获取的文章仍可以为读者发现和获取。 |
16 |
用户体验 |
系统应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提供完整的Web 2.0 功能:包括检索词提示、标签云图、评论、评分、拼写错误提示、发送检索结果至参考资料管理软件等,以及Wiki、网络摘要、著者简介、网络目次等各种资源和服务的混搭(Mashup)。系统可以在一个页面内给读者展示丰富的信息混搭,包括当前检索词对应的维基词条,记录对应的封面、网摘、读者评论/标签、豆瓣/Amazon 网摘等。 |
17 |
用户认证和权限控制 |
系统应支持与图书馆或学校统一认证系统的集成。系统应能根据授权用户的类别和角色来配置资源的访问权限和个性化服务功能,对读者的认证应与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的用户认证以及校园网的统一身份认证相统一,以便提供有效的系统管理和个性化读者服务。 |
18 |
移动版支持 |
系统应提供移动版,为手机用户或平板电脑用户提供了方便,为满足图书馆在移动应用环境中继续保持并深化服务提供支持。必须提供API接口实现与图书馆已有移动图书馆系统的无缝集成。 |
19 |
完善的后端管理 |
19.1系统应同时支持云服务部署和本地化安装模式,同时要求提供完整的用户后台管理平台,所有平台操作均可基于Web 界面完成,方便高效。 |
19.2用户可通过后台管理平台装载、处理本馆的各种元数据,对其进行全文索引;还可通过后台管理平台自定义读者界面,包括本地馆藏的检索范围、联邦检索的检索范围、读者权限控制、检索选项设置等。 |
19.3系统用户可对本地各种馆藏和特藏资源的数据质量进行直接控制,包括显示字段、缩略图、链接字段、检索字段、分面字段、排序字段等均可在基于Web 界面的后端管理系统中配置,灵活度非常高,并能使用丰富的 API 进一步完善数据质量。 |
20 |
丰富的统计报告 |
20.1系统应提供丰富的检索统计报表,包括读者检索行为、检索模式的统计报表。 |
20.2系统应支持基于SUSHI 标准的数据库使用数据收割,可装载资源供应商提供的遵循COUNTER等标准的统计数据,并提供电子资源的使用率分析。基于开放链接服务,系统应可提供如下统计报告: (a) 资源(包括数据库或电子期刊)的每日(或每月、每年)点击数、检索次数、详细记录浏览篇数、全文下载篇数。 (b) 某段时间,登陆人数,某种资源的点击数、检索次数、详细记录浏览篇数、全文下载篇数。 (c) 每个IP地址的点击数、检索次数、详细记录浏览篇数、全文下载篇数。 (d) 某段时间,某种资源的检索次数、全文下载篇数最多的IP列表及其检索次数和全文下载篇数。 (f) 每种文献类型的点击数、检索次数、详细记录浏览篇数、全文下载篇数。 (g) 每种服务类型的请求数和点击数。 (h) 系统请求中包含或不包含全文服务的次数。 (i) 系统菜单上列出的请求数排名最前的服务。 (j) 按照目标资源统计的最受欢迎的期刊。 (k) 按照源资源统计的最受欢迎的期刊。 (l) 被请求但不含全文的期刊及被请求的次数(或被请求文献传递的次数)。 (m) 按照源资源统计的选择文献传递服务的次数。 (n) 通过系统访问的图书按使用次数排序。 (o) 比全文请求更受欢迎的服务。 (p) 未被使用的全文期刊。 (q) 最受欢迎的期刊。 |
21 |
开放性和标准化 |
系统厂商应提供开放平台,使得全球用户可以分享和共享各种本地化和用户化开发功能,从而扩展和完善系统功能。 |
22 |
高可用性和可扩展性 |
系统的架构设计应支持高可用性和可靠性。系统的高可用性包括:可扩展的服务前端数量,实现负载均衡;支持N+1 模式服务器无缝故障切换(Failover);支持Oracle RAC 双机模式。系统设计应支持超大规模的、复杂的图书馆和/或图书馆联盟使用。系统可以对大规模馆藏进行收割和索引。 |
23 |
★与图书馆或学校环境集成 |
资源发现系统必须与图书馆正在使用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统一认证系统、文献传递与获取系统等实现无缝集成。实现发现系统与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数据每天自动同步更新。 |
24 |
系统培训与服务支持 |
24.1系统提供商具备完善可行的用户培训计划,培训计划要在采购合同签署后立即着手实施。培训内容包括系统配置和使用,以及系统操作说明、系统备份与恢复等整套内容,确保用户单户能够独立地熟练操作系统。 |
24.2系统提供商应该提供完善的系统备份与恢复策略,提供相关实施步骤的详细文档,并在系统正式运行前进行备份与恢复的实验验证。系统正式运行后,应提供升级信息,新功能发布、业务培训、常见问题培训、系统高级培训等服务。进行系统升级时,应提供周密详细的升级计划,快速可靠地完成系统升级,不能影响图书馆的正常服务工作。 |